智慧物流是新零售的“核心发动机”

发布时间:2019-08-11 浏览次数: 我要分享

  中国新经济发展势头凶猛,有个重要驱动就是新零售:拿阿里巴巴8月17日晚发布的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来说,数据显示,其当季收入501.84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56%。作为核心电商业务的天猫,得益于新零售战略的加速落地,交易额(GMV)在体量巨大的基础上增长高达49%。

  今年全国“两会”上,作为新零售核心内容的“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”被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,而加载了新零售特征的很多商品品类迎来的消费升级,也推升了电商平台们GMV的快速增长。

  而新零售“扶摇直上”的关键,又在于物流。

  像天猫掀起的物流大提速,如物流当日达、次日达已覆盖全国1000多个区县;天猫超市实现1小时送达;盒马鲜生最快30分钟送到家、两小时极速上门取退等,就为新零售发力奠定了基础。

  没有“系统升级”的物流,就没有新零售,这不是夸大其词。因为物流是新零售这盘“棋”的关键胜负手:新零售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,目的之一就是“消灭库存”。而消灭库存,是通过对商品生产、流通与销售过程的升级改造实现的。

  相比起以往厂商驱动、由产能水平和部分市场调研决定生产量的传统零售,新零售未来会实现“流程再造”——先由前端消费数据得出需求量,以此倒拉上游定单,再逐层进行定单启动,简言之就是“零售端先有订单,后端再因需生产”;包括企业生产计划及备货管理等,都会由数据支撑,中间的商品滞留也会被最大化地压缩,以后哪天货物积压仓库的“顽疾”被治愈了,还真不奇怪。

  也正因“按需定制”成为拉动式供应链的主要形式,库存碎片化、补货需求高频化无可避免,新零售趋势下,物流被提升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必然趋势。其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必须跟商品流通机制匹配,而不可拖后腿,这样才能让商品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,保障其消费体验;若依旧按照以往的流通效率来,那消费者“剁手”过后等到花都谢了包裹才到,用脚给“新零售”投否定票也几乎是必然。

  说到底,从工业时代的“经验备货”到电商时代的“快递发货”,再到如今新零售时代的“数据备货”,技术含量的确是在递增,可如果没有快物流枢纽、末端单元化配载在末端的托底,这一切都是白搭。

  所以马云才会说,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,才能诞生新零售。所以李克强总理也才会在提出“鼓励线上线下互动,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”后,强调要“完善物流配送网络”。

  这就需要智慧物流的发展摁下“加速键”。传统物流涵盖货主、物流公司、承运商、专线物流、终端客户等多个环节的流通过程太长,其低运输效率、高时间成本也成了以往电商业发展的掣肘——以往电商时代线上资金、信息传递等商务“交易”部分能轻松解决,承担货物“交付”功能的物流却经常掉链子。

  而在中国电商业已带动快递业务量问鼎世界首位的背景下,那种压根就承载不起“新零售”诉求的局限性明显的城配模式,显然该被Pass。据专业预估,未来5至8年内,我国日均快递量将达3亿件,要想让物流跟得上,只能将大数据等技术“植入”社会化仓储系统中,使其全供应链化,让快递、物流从劳动密集型向“全程高能”转型。

  如今圆通、申通等试行“智能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”,就是着眼于此。而旨在赋能快递企业的物流基础信息服务平台,菜鸟网络通过“物流介入工厂”之类的仓配流程改造,帮商家实现线上线下一盘货的转型,就大幅减少了跨仓调货情况和库存周转天数。到头来,自然也让接收端的消费者获得感增加——数据显示,在其调度下,每个包裹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时间比2015年已缩短15个小时。而就全国而言,电商快递包裹时效2016年同比提升了10%,比2014年则提升了15%。

  对企业而言,“新零售”意味着要让场景体验、交易(支付)、交付(物流)融为一体。这要求的不只是将物流信息化系统套用在自身产品交付场景中,更是要流通和零售/仓储布局等多方面做好融合与协同。而目前快递物流企业的各行其是,还有整体上的排线能力弱、分拣出仓效率低等,都显示了原子型(低集中度)市场下的协同成本之高。

  这本质上也是给供应链物流提出了挑战:怎样用新技术手段降低这个协同成本。像菜鸟等布局和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,通过电子面单、智能分单、智能发货引擎、物流雷达预警等技术,为新供应链提供后台支持,帮物流企业降低成本、提升配送效率,就是在给出答案。

  有人预测,未来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新商业形态是Online(线上)社群经济+Offline(线下)社区经济,这已现雏形,而“新零售”就是在将其打通。作为“新零售”核心发动机的智慧物流,则应为新零售铺下高速公路,让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流通畅通无阻,让“新零售”免于在“最后一公里”卡壳,也让中国新经济这辆车开得更快更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