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·数字经济③|贺盛瑜:探索农村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模式

发布时间:2022-03-17 浏览次数: 我要分享

如何理解数字经济?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?如何让数字经济更好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服务?


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,央视网特别策划《对话·数字经济》系列报道,与代表、委员对话,请他们从不同角度,谈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解读和分析。



从藤梯到钢梯,四川大凉山“悬崖村”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,也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。全国政协委员、西昌学院院长贺盛瑜表示,如今,大凉山的许多农民成为了“新农人”。


随着出行条件的改善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提升,大凉山的年轻人通过直播,把当地农特产品卖出了大山,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当地旅游,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
贺盛瑜表示,数字乡村的建设让更多老百姓有了收益,增强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感。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的建设,还需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转型升级,探索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模式,让更多“小农户”连接“大市场”。


央视网记者:在四川凉山,许多农民成为了“新农人”,手机变成了“新农具”,直播带货成为了“新农活”。您来自凉山,请您讲讲在调研中,您看到的“新农人”的样子?


贺盛瑜:在凉山州昭觉县,有一个美丽的村落,因为山高路陡,被形象地称为“悬崖村”。


早期,这里只能靠藤梯上下往来;现在,这里云雾缥缈的悬崖上,曲折的钢梯直插云霄,蔚为壮观。以前,很多村里人都外出打工,现在,有很多年轻人就地开起了直播,成为了网络主播。


比较有代表性的拉博,是个彝族小伙,他曾红是个放羊娃,现在做视频,当导游,还上过《新闻联播》。一批当地年轻人都成了“新农人”,他们拍钢梯、拍悬崖、拍云海、拍日出,许多视频点击量都很大,吸引了大批游客到“悬崖村”来旅游、住宿,农家乐也开起来了,村里的核桃、土蜂蜜、苦荞等农特产品也通过网络直播带货,“走”下了悬崖,卖出了大山。


央视网记者:四川凉山当地为发展电商做了哪些基础设施方面的提升?


贺盛瑜:过去,凉山电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较差。有人形象地说:这里“交通基本靠‘走’,通信基本靠‘吼’,安全基本靠‘狗’。现在,这些都已成为历史。


电子商务,正在改变这里的情况。通过“造血”促脱贫,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产业扶贫,不少电商平台入驻凉山。全州乡镇快递服务覆盖率基本达到100%。体来看,有两方面基础建设取得明显成效。


一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。现在,凉山已实现村村通光纤和村村通4G,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,“马班邮路”终于成为过去时,边远地区通信方式实现“一步跨千年”。


二是交通出行基础条件的改善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凉山州基础交通设施瓶颈得到历史性的突破。新改扩建国省干线、农村公路1.7万公里,实现全州所有县通三级以上干线公路,所有乡镇通油路、建制村通硬化路。成昆铁路复线明年可望全线通车,向县县通高速、开启高铁时代迈出了重大步伐,西昌青山机场与国内27个大中城市通航。


央视网记者:农村发展电商,还存在哪些短板?针对这些短板,您的建议是什么?


贺盛瑜:从全国范围来看,当前乡村发展电商,主要问题是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短板。


一是流通基础不优。县乡村货运、客运条件较差,西部地区多地农户散居于高山峡谷,购销、寄递、取件时效低,影响商品流通。二是流通体系不畅。农村地区邮政、交通、供销等资源不少,但没有形成共享共建机制。三是流通效能不高。农村物流的关键短板就是配送点分散,物流成本高。流通效能低下,导致“小农户”无法有效连接“大市场”。


我的建议是: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大西部农村公用型、共配型物流场、站、点等设施的政策支持力度。构建农村物流骨干网络,补齐基础设施短板。因地制宜,合理有序布局一批物流基地、分拨中心、配送站点和冷链仓储设施。推进乡镇客运、货运服务站点一体化建设补贴,改造升级一批乡、村级农贸市场等传统流通网点。促进县与乡、乡与村的联动发展,实现生产在村、加工在乡、增收于农。


二是提高流通资源整合。鼓励各地优先采取贷款贴息、购买服务、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,加快资金拨付进度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,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,共同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,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转型升级。


三是提升乡村流通效能。探索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模式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推动快递配送、农产品集配等领域探索集约化配送模式。通过试点工作,促进物流降本增效。引导市场主体共享资源,积极推动物流统仓共配,降低物流成本。通过“快递物流+农村电商+农特产品+农户(合作社)”的产业模式,促进农产品品牌化、标准化建设,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,深入推进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,提高农村地区网络化、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,有序规范和引导农村网络主播直播带货发展,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,辐射周边乡村。